“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,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;不是只對經濟發達地區的要求,而是所有地區發展都必須貫徹的要求;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,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。”3月7日,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,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要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,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。
高質量發展是“十四五”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,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。全國兩會上,高質量發展既是貫穿政府工作報告和“十四五”規劃綱要草案的關鍵詞,也是代表委員熱議的焦點話題。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、貫徹新發展理念、構建新發展格局,堅定不移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。
——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,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
把高質量發展作為“總要求”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,體現了我們黨對其科學內涵和基本要求的認識在不斷深化。
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新時期和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,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“兩大奇跡”。
隨著經濟總量不斷增大,我們在發展中遇到了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。2013年,黨中央作出判斷,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“三期疊加”階段;2014年,提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,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。
在主持起草“十四五”規劃建議過程中,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高質量發展不僅僅是指經濟領域,還包括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其他各個領域;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,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,“經濟、社會、文化、生態等各領域都要體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”。
翻開“十四五”規劃綱要草案,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一以貫之。綱要草案著眼于統籌推進經濟建設、政治建設、文化建設、社會建設、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,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、全面深化改革、全面依法治國、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,做出一系列部署安排,設置經濟發展、創新驅動、民生福祉、綠色生態、安全保障5大類20個主要指標,彰顯了從經濟社會方方面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心信心。
——高質量發展不是只對經濟發達地區的要求,而是所有地區發展都必須貫徹的要求
高質量發展不僅僅是對發達地區的要求,欠發達地區受資源稟賦、產業結構、發展基礎等制約因素影響,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情況更復雜、任務更艱巨、要求更迫切。
“越是欠發達,越要深刻領會高質量發展的內涵,擺脫路徑依賴、克服速度情結、打破慣性思維,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。”全國政協委員、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王艦分析,欠發達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更為突出,“三期疊加”、轉型升級、爬坡過坎階段性特征更為明顯,客觀上倒逼發展轉型;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相對低下、生態環境較為脆弱,必須著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。
經濟落后是欠發達地區的主要特征,其表象是經濟起點低、發展速度慢、規模總量小、財力保障差,實質是傳統的發展路徑導致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不協調、供給側與需求側不適應、經濟增長缺乏新的有效支撐。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張耀軍說,欠發達地區破解“發展之困”,必須改變傳統路徑,踐行新發展理念,走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。
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,代表委員在討論中不斷凝聚共識:高質量發展的科學內涵和基本要求,對全國各地都是適用的,同時,由于各地發展基礎、資源稟賦、比較優勢各有不同,又必須因地制宜,理清本地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。
——高質量發展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,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
高質量發展是根據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、著眼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需要提出來的,必須長期堅持、持續推動、久久為功。
這是由新階段新征程的長期性艱巨性決定的——
就國際來說,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,國際環境日趨復雜,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,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一大變局加速演變,必須做好隨時應對各種復雜困難局面的準備。
就國內來說,中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,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,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,創新能力還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,農業基礎還不穩固,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,生態環保任重道遠,民生保障存在短板,社會治理還有弱項,破解這些問題,絕非旦夕之功。
高質量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的更高要求,不會主動到來,必須經過積極主動的探索和實踐。透過兩會會場的熱烈討論,我們既看到高質量發展的宏偉藍圖,也充分意識到,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是輕輕松松、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,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、更為艱苦的努力。(本報記者 韓亞棟)